@河森堡: 这两天读了本书,《贪婪的多巴胺》,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利伯曼教授,书里介绍了多巴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智的,有个章节正好回应了我多年来的一个疑惑,即天才和疯狂之间的关系。
一般提起多巴胺,大家往往会觉得这种脑内物质是关于快乐和欲望的,但其实它还有很多别的功效,比如凸显重点信息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人的大脑有个认知抑制系统,其主要功能在于帮我们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以节省脑力,具体而言,你若经常置于某个熟悉的环境中,如卧室或地铁站,周围的一切对你而言就会司空见惯,那大脑就会忽略周遭的环境信息,反正经验告诉你什么都不会发生,那些都不重要,但假如有一天,你在地铁的一幅广告上看到了自己的前任,你的注意力就会被 “嗡” 地一下拉紧,仿佛脑内有个声音说 “嗨!看这!这和你有关!” 而这种在环境中凸显重点信息以激发大脑的机制就是在多巴胺的参与下完成的。
然而,多巴胺虽然会让人敏锐洞察,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多巴胺过量,那大脑就会陷入一连串狂暴的凸显警示中,陷入精神分裂的境地,书中提到有的患者不堪其扰,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那么重要,以至于频临崩溃,甚至想躲进森林避世,但另一方面,这种多巴胺带来的凸显作用对于创造力而言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创作者把那些人们因司空见惯以至于自动忽略的概念元素串联起来,从而激发创意。
为此,我又查了一篇综述,在《 Schizophrenia and creativity: A meta-analytic review 》中提到,一个人的创造力与精神分裂之间存在着倒 U 形关系,即一个人的精神分裂程度轻微时,其创造力会有所提升,而当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创造力又会受损,之前,总是有人提起天才和疯子之间那若隐若现的共性,而论文中解释到,这两者间的共性恰恰就是认知抑制的减弱,与多巴胺水平异常有关。
我不由得想起海子,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诗人之一,他在自杀前已经多次表现出精神分裂的征兆,甚至声称自己看见书长了脚在地上走,最终,在精神重压下,诗人躺进了山海关的铁轨。
某种程度而言,天才似乎就是那些恰到好处的疯子,那种 “疯狂” 少一分则平庸,多一分则失控,而历史中正是有很多先驱者站在这两者之间的钢丝上,把人类社会托举到了今天。